表演藝術的燦爛光影112.09.02 - 10.29
本次專題挑選古典與爵士樂、劇場、舞蹈、文學等不同領域的劇情與紀錄片,呈現近年「藝術混種電影」發展的豐碩成果。其中有對當代名作的重新詮釋,如東尼獎音樂劇《親愛的艾文漢森》的影像版;也有重返鉤沉歷史經典的《屋頂上的提琴手》,或是將《等待果陀》放進現實監獄的顛覆之作《抓狂演訓班》。有重新梳理爵士樂大師作為一無所有的藝術家與時代對峙的努力,如《尋找約翰柯川》和《哈樂黛的愛與死》。《首席女指揮:瑪琳艾索普》和《小提琴天后慕特:愛樂一生》則展現不同代女性音樂家的奮鬥。《跳進部落的孩子》、《十三聲》可以見到台灣中生代舞蹈家的不同路徑。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作為愛爾蘭劇作家馬丁·麥多納採影像呈現的劇場第三部曲,以人際糾葛隱喻國族衝突,帶給這個擾攘世界犀利的省思。《米蘭昆德拉: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》和《我心悵然如詩》則可見到文學家在面對黑暗邪惡處境時,如何以一己的操守與作品,為時代點燈。加上台灣代表性劇團金枝演社、阮劇團、差事劇團的影像作品,讓我們對台灣的藝術界有更多理解和想像。